2025年3月|消費信心降溫、電價預期上揚,台灣經濟真的轉好了嗎?

根據中大台經中心公布的數據,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(CCI)降至71.86點,創下11個月來新低,六大項目全數下滑,其中「未來半年物價水準」的指數跌最深,代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:「物價還會再漲,而且漲不停」。

你沒看錯,原本應該因為農曆年後進入傳統淡季、物價應該開始趨緩,但民眾的感受卻是——「怎麼什麼都還在漲?」

🧾 為什麼信心下滑?通膨預期沒有散去,還多了電價陰影

中大經濟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分析,這波信心下滑,與政府將調漲電價的消息有關。台電近三年內五度調價,讓民間開始預期未來生活成本持續攀升,一旦這種預期形成,就會加速大家的焦慮感。

更何況,這次不只是民生用電,連工業電價都要漲,對仰賴出口的製造業衝擊甚大,也進一步壓縮企業獲利空間。

這就是經濟學裡常說的「通膨預期心理效應」——不是因為東西已經漲了,而是因為人們**「相信會漲」**,於是減少支出、降低投資,最終讓經濟真的變冷。

 

📊 那景氣有變差嗎?其實沒有,但還不夠強

 

國發會公布的2月景氣對策信號分數為37分(黃紅燈),比1月還高2分,只差1分就能進入代表繁榮的紅燈區。

也就是說——從數據上看,景氣正在緩慢復甦,特別是AI需求推升製造與批發銷售,帶來一點暖意。

但這股暖意仍然無法抵消民間的「電價壓力」與「股市不確定性」。3月「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」的指數也跌到了49.89點,創下近一年新低,代表即使指數回升,民眾的投資信心卻沒有跟上


💱 匯率風暴將至?4月是台灣金融市場的壓力測試月

除了通膨與投資信心,還有一顆不定時炸彈藏在4月的時程表裡:美國即將公布匯率操縱國名單與啟動對等關稅談判

台灣連續五次被列為觀察國,去年對美順差達570億美元,加上經常帳順差占GDP達14.3%,再度踩線。雖然央行表示我們並無操作匯率,但國際壓力已經成形。

若美方對台施壓升值,將衝擊出口競爭力;若維持貶值,又有可能被貼上操縱標籤。這樣的兩難局面,將使4月的新台幣走勢與股匯市表現更加關鍵。


🧭 總結:目前的台灣經濟,是「期待中的微溫」,還是「被壓抑的回春」?

從景氣對策信號來看,我們確實處在轉折點。有AI與公共建設支撐的部門表現亮眼,但在電價預期、外資匯出、投資信心下滑的多重壓力下,民間的「實感經濟」依舊寒冷。

此刻最需要的,不是單一產業的熱度,而是整體信心的恢復。而信心,不只是數據問題,更是政策與溝通的結果。


💡 投資人的光明燈問題:

📌 你認為:當前的消費信心與物價預期是否會影響股市接下來的走勢?
📌 面對可能的升值壓力與對等關稅,台灣出口型企業的佈局還能樂觀嗎?

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,也別忘了關注《Bring You Wealth》,掌握更多市場趨勢與投資觀察。

0
    0
    您的購物車
   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回到商店